2017年,晋宁供电局通过跨区域、跨单位开展“企地联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内生活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就党建抓党建,变为紧贴改革和生产经营、项目施工实际来抓党建,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提升了党建工作的创新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
摸查原因对症下药
为实现电网建设与新农村同步竣工,局党委决定在全局9个党支部和项目中心村开展“企地联建”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服务队和党员突击队深入实地,以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了解影响基建工程进度缓慢的原因,最终得出村民阻挠协调难度大、支部及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施工方监督不到位等影响因素,并针对原因制定了解决措施,同时使用《支部联建结果互评表》和《项目成果评分表》等精益工具,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活动的当天,党员服务队和突击队还开展电力突击建设,现场架设线路、安装计量装置、接通入户线路,解决了29户村民的通电问题;在与基层党支部过组织生活之余,还重温入党誓词、过集体生日和听老党员讲红色革命党课。此次活动后,9个支部围绕工作重点,结合项目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联建项目登记表》,与基层支部签订了《联建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企地双方的责任和权力,细化了联建内容,准备搭乘“电改”便车,将“企地联建”作为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的一个抓手,主动融入项目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微服务”走好群众路线“最后一公里”
晋宁供电局各党支部结合新农村电改项目工作,多次深入到贫困村调查研究,与村干部沟通交流,落实电改项目,同时排查线路,做好勘测,分配任务。
为了确保电网、设备、人身的安全,各供电所党支部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克服时间紧、工程大、任务重等困难,打开思想找出路,找到了与群众沟通的好路子。由于整村重建,工程架设线路数目多,停电跳闸次数多,拆迁户意见大,工程进展缓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沟通协调便利的优势,多次组队下基层与村书记交换意见,寻找方法,通过多方面、多方式的沟通协调,多处通道问题和线树安全隐患得以妥善解决,确保了电网、村民人身安全。
在赖家新村,该村作为省级扶贫村,电改项目投资50万元,因诸多原因导致立项慢、审批慢、开工慢,因此联建供电所党支部主动融入,定期追踪,多次与昆明供电局、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协调对接,与基层乡党委领导深入实地勘查调研。经多方努力,最终电改工程开通“绿色通道”与整村重建同步竣工。
根据村委会贫困申请,共有5户边远贫困户家中至今不通电,局党委向党员发出倡议,共募捐到8000余元善款,全部用于购买电表、闸刀等装表接电物资,为贫困户打通安全用电“最后一公里”,汇聚了“微力量”,提供了“微服务”,让贫困户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电力企业的关爱。
组织全局党员到区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送去被褥、脸盆等生活用品,白米20袋、食油50公斤,其他价值1000余元的慰问品,同时开展用电隐患排查,共处理隐患30余处。
联建活动丰富多彩,各支部还积极参加电力项目施工、缴费业务渠道宣传、电价政策和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学校公安教育、冬季节能用电隐患排查、定期帮孤寡老人洗被子、看望90岁以上老党员等联建活动。
“企地联建心连心,南网情深一家亲”
企地联建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实现了“电力企业得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联建双方通过在思想上扶志、生活上扶困、生产上扶技、项目上扶贫,形成一个“企、地”联建共进、发展共赢的格局,推动晋宁供电局实现“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
“企地联建”联出了战斗力。联建理顺了村企、政企之间的关系,破解了农电改造难题,联建点范围内的电力设施外力破坏现象大幅减少,电力项目征地难、线树矛盾突出、电力故障频发等问题得到了及时化解,使电力改造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明线、连心线和致富线。
“企地联建”联出了执行力。通过“企地联建”,党员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性也得到锻炼。同时,党员服务队和突击队员的服务本领更加突出,执行力也不断提高,成为各岗位的排头兵和完成任务的突击手,真正实现了关键时候能站得出来,急、难、险、重时豁得出去。
“企地联建”联出了凝聚力。联建凝聚了城乡发展共赢的强大合力,联出了发展、联出了和谐、联出了友谊。在工程完工后,电改村村容村貌和电力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基层乡党委送上了《感谢信》和“扶贫攻坚、心系群众”和“排忧解难、真诚相助”的锦旗。供电局“企地联建”被晋宁区委区政府作为示范点在全区推广。
“企地联建”联出了美誉度。农民群众对供电部门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呈直线上升,得到辖区内群众一致好评。联建村老书记主动参加晋宁区道德讲堂,讲述电力建设在农村改造过程中的巨变,以及为村民群众带来的实惠与服务,并献上打油诗“企地联建心连心,南网情深一家亲,齐心协力谋发展,和谐共赢得民心。”
实践证明,“企地联建”是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的创新载体,也是“党建精益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联建双方真正实现“联动共建、互助共进”的工作目标,共同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小康之路。
赖俊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