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组织中医专家进社区义诊
(记者 钱丙申摄影报道)6月6日,时值仲夏,阳光普照,是一个好日子,在大渔街道办事处迎来了社会公益关爱60岁以上老年人送医上门服务,整洁的大厅挂着大幅横标。由大渔街道办事处主办,昆明市老龄产业服务中心,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承办,协办云南省老教授协会云南中医学院分会协办。昆明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相关单位为顺应养老形势发展,落实国家养老政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顺应养老形势发展,落实国家养老政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昆明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组织云南老教授协会中医学院分会专家为辖区30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送医上门服务——开展老年病康复治疗及送医上门诊治活动,当天并组织了文艺歌舞表演。
记者采访了昆明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张振堂,他介绍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介绍组织云南老教授协会中医学院分会专家为辖区30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送医上门服务——开展老年病康复治疗及送医上门诊治活动的基本情况。
张振堂说: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只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承担服务社会的重任,希望全市的协会、商会、民非、基金会等各种社会组织互相学习、互相帮扶,不断更新知识,积极为社会做出新奉献。
昆明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将团结、组织、协调全市辖区各类社会组织,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组织业务建设和自身建设,在政府和社会组织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促进全市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昆明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引领各社会组织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承接者、社会组织坚持公益方向的引领者、社会组织依章自律的管理者、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昆明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现主要服务有昆明市老龄产业服务中心,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艺术教育培训服务中心,还将成立昆明中医养生研究院,昆明书画艺术中心等。
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是唯一被评为达标合格的单位。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落实好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精神,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受到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冲击。可以说,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对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养老服务已成为牵涉面非常广、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
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就是各级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结果。自建院以来,在省市区老龄工作部门、民政部门的扶持下,特别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履行《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承租合同协议》,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模式的优势、民营资本以及经营者在资源整合与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努力把养老院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品质,较低价格,优先服务城乡特殊困难人群,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养老选择的实体。在2017年民政部组织对昆明市呈贡新区、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阳宗海区的养老机构检查中,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是唯一被评为达标合格的单位。呈贡新区第一养老院位于呈贡区洛龙街道吴家营社区,建院时间1990年6月1日,是全市首批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占地面积2959.00平方米(使用权面积)约5亩,建筑面积1353.82平方米,现有三栋楼房,现有床位66张,内设住宿、食堂、浴室、棋牌室、电脑室、医务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等配套设施,养老院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现已收养老人52人,其中:“五保”老人20人,社会入院老人28人。工作人员15人,14人取得了民政部颁发的护理员资格证书。
规范化管理,以制度管院。一系列制度,全部制匾上墙,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逐步完善院内基本硬件设施,保障老人安全及日常需求,自筹资金近三十万元,为老人提供品质良好的蚕丝被子、羊毛垫子和纯棉被套、被单、枕头(含枕芯)等日常生活用品;添置了老人防摔防滑走道及休息用的太阳伞、桌子、靠椅并购买了轮椅等必用设备。区民政局投资二十多万元新增了污水排放系统,增加了呼叫器、配备了电视机及收视信号源等,修缮并完善了院内基本设施。工作人员还设身处地的为老人着想,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立了兔圈,养了一些小宠物,搭建了植物大棚,为老年人增加生活乐趣。
医养结合,老人健康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老人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养老院与周围医院取得联系并签订了提供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协议,开辟了绿色通道,解决突发疾病的紧急救助问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进行协作,解决日常小病基本治疗问题;与云南中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当地美容院及医疗机构建立了共建关系,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日常保健、体检工作;针对老人日常病症,院内倡导中西结合,以中药为主,并且专门配备熬中药器具,在院医指导下为老人提供煎中药服务;并对院民及员工进行培训,学会使用呼叫器,且院内院医24小时随时在位,随叫随到。
注重精神慰藉,让老人乐享晚年。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相对容易满足,而因为精神需求的复杂性,往往会对养老群体的心理状态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延伸为心理问题。本院供养老人有五保老人、农村老人、退休老人以及离休干部等不同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差异显著。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为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精神需求,我们时常为书法爱好者邀请书法家与之交流,为音乐爱好者邀请艺术学院老师与之交流。同时,积极鼓励和倡议老人们自愿结合组成若干互助小组,做到生活上互相帮助,思想上互相交流,文化上互相学习,活动上互相组合。并时刻关注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解决,把不少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
营造尊老敬老氛围,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主动与当地驻军、驻呈各大专院校合建共建基地,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官兵以及大学生定期到院为老人献爱心。他们一来到就帮忙打扫卫生、为老人理发、剃胡子、陪老人谈心,做心理疏导,并为老年人捐赠米面食油和副食品。老人一看见他们,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社会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来养老院举办的文艺演出等慰问活动几乎每天都有,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我们还利用院内现有设施联合社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举办集体生日聚会,定期、不定期邀请家属和老人一起聚餐。云南大学图书馆还计划在养老院建立图书角,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去年中秋节,由市、区级相关部门和部分大学学生会宣传队、市发改委老年支部演出队、省广播电视台演播频道为老人举办了联欢会。通过活动使老人体会到了人间真情,也使得中华民族孝老敬贤的美德得以传扬。
专家现场把脉 守护居民健康
在大渔街道办事处、石城街道办事处云南老教授协会中医学院分会专家为辖区30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送医上门服务——开展老年病康复治疗及送医上门诊治活动。在云南老教授协会中医学院分会常务副会长彭泉、秘书长尹亚君的带领下,到大渔街道办事处、石城街道办事处义诊,不畏天热、不畏年老、不计较名利给老百姓切脉开药方。
当天,闻讯而来的居民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自觉排好队,一个接着一个等待问诊,“大爷,你以后要少喝酒,尤其在服药期间更要忌烟忌酒,否则达不到药效。”诊疗的医生对一位大爷叮嘱道。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除了中医治疗师现场把脉问诊外,工作人员还为前来义诊的市民发放中医养生宣传资料和咨询,一天就为100多位居民提供了咨询和诊疗服务,赢得了他们的点赞。 “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太方便了”一位老大爷说。 “通过举办大型义诊活动,旨在更好地保护、发展和传承中医药,传播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同时让广大基层群众充分认识中医药绿色疗法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彭泉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