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八月,硕果累累。
丰收时节,走进文山市搬迁安置办公室挂钩扶贫点——文山市小街镇二河沟村,这里一派红火、丰收景象,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星罗棋布,一粒粒的八角果在阳光和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蜿蜒盘旋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正在采摘八角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村里村外处处八角飘香,香气撩人,山村大地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谁能想到,小小的八角曾是小打小闹,采摘下的八角因路况差运输难,销售价格较低,群众深感苦恼。而这一切,随着文山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的到来而逐渐改变,在脱贫攻坚中,市搬迁安置办结合当地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多管齐下,从道路拓宽硬化、政策扶持等方面发力,真正让二河沟村的八角产业实现腾飞,群众增收致富驶入了“快车道”。

追梦只为青山绿水
二河沟村隶属小街镇老君山行政村,村中有120户605人,其中建档立卡15户75人,区域面积3.27平方公里,海拔1512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60毫米,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村子被雨雾缭绕,气候非常适宜种植八角。然而,过去由于人民经济意识淡薄,山上种的大多是薪炭林,八角林面积少,林业经济效益极低。加之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差,村民思想僵化,发展新兴产业意识不强,村民的日子较为困难。
穷则思变,在二河沟村有这样一位村民早早地就看到八角的美好前景,并为此身体力行,干出了一番名堂,他就是侯开贞(如今已去世)。当年,侯开贞老人就坚信八角一定会畅销,他一定能凭此甩掉贫穷。早在1963年,国营老君山林场试种八角时,作为护林员的他就向林场要了6株八角苗试种。1982年,乡里从富宁县引进八角种,发动群众育苗,别的村民都不乐意育种,侯开贞老人却播下5公斤八角种育在自家的菜园中,精心抚育。两年后,八角苗长势良好,当年,他家分得了自留山,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改造环境及增加收入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家人全部上山开荒种地,并从育出的八角苗种优选出3600株,种在自留山上,细心看护,认真管理,到1990年,这些八角树都挂满了累累果实。
在侯老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侯正权以及他的孙子候自洪后来接管了这片八角林。后生可畏,侯正权以及他的儿子候自洪更加务实、勤奋,管理更加科学,如今他家种植八角已累计发展到150余亩,而且全部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7.5万公斤左右,而且已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年收入达1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不出山门稳赚大钱的目标。

“东风”怒放花千树
二河沟村八角种植地处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该保护区被誉为文山人民的“母亲山”。为加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自2002年文山市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当地老百姓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营机制得到创新,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发展得到加快,农民群众更是在退耕还林中获得了实惠。
据二河沟村委会副主任李伍亮介绍,他家于2003年响应国家政策,把自家的3亩多山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加上未纳入的20余亩山地全部种植八角,目前已经有了收获。算了细账的李伍亮不仅自家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同时还充分发挥村小组领导示范的作用,组织动员全村群众共同参与到了八角种植当中。据了解,二河沟村全村120户群众,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全村共享国家政策补助162.5亩,户均10多亩山地全部栽种了八角树苗,目前,大部分八角已经开始挂果,有了效益。
村民杨开武,他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八角,自种植八角后,杨开武每天起早贪黑的在八角林地里面忙着施肥、除草、修枝等,目前他家种植的20余亩八角已全部进入盛果期。近几年,他又在市搬迁安置办挂钩干部的帮助引导下,钻研低改技术,并对家里产量不好的八角树进行了低改,低改后实现年总产量达2万多斤。人勤自有收获,由于管理到位,他家种植的八角瓣角整齐,尖角平直,平滑而有光泽。收购商上门采购,他家的八角生果最高卖到了5.5元每斤,干果最高卖到了35元每市斤。

村民朱正喜曾是二河沟的建档立卡户,由于家境困难,他家共种植八角23亩,现已全部进入挂果期,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单在八角上就有上万元的收入。加之儿子闲瑕之余在附近打临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靠着种植八角和勤劳的双手,他家成功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小康。
吃水不忘挖井人,二河沟村的村民感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更没有忘了国家每年发放的产业辅助发展资金给他们的有力帮扶。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国家给予村民连续16年的补助,正是有了这笔资金,他们的八角树才得到了有效的管护,才有了如今沉甸甸的收获。
如今,二河沟村120户群众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八角,少则10多亩,多则上百亩,村民们不仅在承包地和自留山上种八角,还在房前屋后种植,种植热情高涨。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发展八角3000余亩,年产量达200多吨,户均收入达到1.6万元以上,八角树真正成为二河沟村民的“摇钱树”。
目前,八角产业已成为二河沟村的主导产业,但是近年来,由于受气候、人为经营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部分村民的八角树出现“黑斑”病虫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八角叶上,同时亦危害枝条,与此同时,小枝乃至较大的枝条亦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八角的产量和质量。由于八角林面积大,加之树干高达10多米,村民难于彻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已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真帮实扶助力腾飞
岁月如流,时间回到2018年。
在2018年的脱贫攻坚大走访中,文山市搬迁安置办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走访,就如何助力该村八角做大做强、增产增收?如何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所有挂钩干部带着诚意、问题进出百姓家。在走访中,市搬迁安置办得知该村进村道路路面狭窄,外面的车辆进出不方便,严重影响了八角的销售,致使老百姓种植的八角只能低价卖给本地的小收购商,极大地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在实地踏查中,市搬迁安置办又了解到,若对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就必须占道部分老百姓的林地。这就产生了矛盾,有少部分群众不愿意,也不允许拓宽路面。发展才是硬道理,拓宽路面是大方向,在部分群众的拒绝面前,挂钩干部一次次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拓宽道路的那段时间,为了减少支出,挂钩干部化身为建筑工人,成天钉在公路上,看进度,看质量,帮着筑路队运送施工原料。部分群众也主动投入到修建中,累计出动人力102人次,义务出工出劳340工时,加速了进村道路拓宽的进度。在全体挂钩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于2018年底,修缮加宽进村道路3.1公里。正如群众期盼的那样,道路一宽机会立现,自道路拓宽之后,来来往往进出收购八角的外地客商多了,现老百姓的八角年收益也由最初的户均6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1.25万元。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实现农民有效增收,市搬迁安置办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从适合山区种植的八角入手,在思想引导、政策扶持和能人带动等方面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加快“一村一品”建设,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八角绿色产业正强势崛起,一股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浪潮正在山村大地加快涌动。在产业发展中,他们始终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红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产业为导向,将良好的生态激活为生产力,形成了“经济与生态齐飞,发展与绿色共赢”的良好格局,村民正享受着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随着示范基地的引领、八角低改技术的推广以及八角深加工项目的建设,我们坚信二河沟村的八角产业发展将会愈发欣欣向荣,产业旺起来、腰包鼓起来、日子乐起来,正成为现实。
作者 李胜娇
编辑 吴敏昆
校对 邵艳彬
主编 钱丙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