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扶贫结硕果 山乡绽放“致富花” ——文山市搬迁安置办公室行业扶贫工作纪实

在这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放,馥郁芬芳;在这里,山乡致富之花朵朵盛开,处处是水笑山歌、笑脸张张;在这里,不同民族之间友爱互助的事儿温暖心窝;在这里,各民族亲如一家,乡里乡亲团结温馨……这里就是乡风淳朴、势若腾云的文山市德厚水库、摆水寨水库6个移民安置点。
为实现德厚水库、摆依寨水库所有移民搬迁户2020年与全市群众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近年来,文山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优势,把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目标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打赢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搬得出 挪出“穷窝”奔向富裕
对搬迁出来的移民群众,市搬迁安置办紧紧围绕云南省“三张牌”战略创新安置方式:一是结合马塘工业园区,实行工业小镇安置,服务马塘工业园区50万吨水电铝绿色能源项目,确保移民即可到铝厂打工,又可通过经营或出租商铺产生收益。二是结合马塘镇黄龙坝片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实行农业园区安置,使移民群众即可参与到云南正果农业、思拜恩农业、牧丰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中,发展绿色食品。三是围绕水库周边休闲经济,依托彝族特色风情小镇设计理念进行规划,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移民收入水平。
工人忙碌不停,机器开足马力,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这是今年盛夏时节,笔者在马塘安置点云南正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也是产业扶贫的一个生动实践。
据马塘镇花庄安置点就地搬迁安置户杨艳介绍,像她们这样的搬迁安置户,在家门口打工的一天最少也有30人,主要从事一些产品包装、分果、摘果,平时也会做一些除草、修技、施肥等工作,每天按以10元钱1小时计算,做10个小时就是100元,一个月做满就能挣到3000元,并且家里有2至3个人口都可以到这里打工,这样子一家一个月就有近万元的收入,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工做。
近年来,市搬迁安置办结合行业脱贫工作实际,将移民同步小康放在第一位,提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健康生活宜居地的规划思路,对移民安置点的场地规划预留了庭院经济用地的安置方案,即在宅基地范围内配置了150平方米的庭院经济发展用地,引导移民群众发挥庭院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的功能布局。同时,结合移民群众汉、壮、苗、彝、瑶、回、白7个民族特性,进一步提升安置点打造民宿旅游、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基础。并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上级争取82万元水库扶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水库和移民安置区脱贫攻坚设施弱项及短板问题,重点对马塘集镇、杨梅山庄、花庄、播烈、红甸康家寨头、摆依寨水库共6个移民安置点采购安装垃圾箱和垃圾桶,整治环境卫生提升及绿化美化改造,修建活动室设施配套等。
截止2019年12月底,两个水库共涉及1066搬迁安置户4794人,其中,德厚水库共有移民安置1017户4618人;摆依寨共有移民安置49户176人。两个水库共有建档立卡户97户440人。如今涉及搬迁的移民安置户已全部搬迁至6个移民安置点。

稳得住 同步过上小康生活
近年来,市搬迁安置办在推进行业扶贫过程中,不仅让移民群众“挪穷窝”,还帮助移民群众“改穷业”,实现可待续发展。谁能想到,在未搬迁之前的移民群众曾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新的移民安置点已变成了一座集住宿、商贸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小区,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生活。
走进摆依寨水库移民安置点,一排排房屋整齐美观,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贫困户熊发金、熊发斌是簿竹镇摆依寨村委会三家寨村的村民,也是建档立卡户,长年居住在半山坡,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极为不便。2017年,摆依寨水库工程作为文山州人民政府推荐的重点建设项目,熊发金、熊发斌作为第一批被纳入搬迁安置对象,到2019年底,他们一家为了摆依寨水库建设,搬离了到位于摆依寨移民安置点的新居。如今,他们已住进了二层半的小洋楼,实现了多年期盼的“安居梦”。
在杨梅山庄安置点,一幢幢小洋楼格外显眼,干净宽阔平坦的水泥道路连接着各家各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部分移民户已经经营起小商店。走进荣华下寨的搬迁户代吉英新建起来的房屋里,中式装修风格的灯具以及地砖的铺贴、卧室门等一应俱全,整个装修显得大气美观。据代吉英介绍,搬迁之前,她家主要经济来源是以外出打工为主,现搬迁后,由于房屋临近街面,她家开起了便利店,现在既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又可以在家里赚钱。
走进马塘集镇安置点,一排排自建房屋正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全部完善,但不少移民户充分利用自家的门面开起了各类商店,开启了崭新生活。代李华就是其中一户,他依托新房有利位置,利用一楼门面,自己当起了老板。走进他家的商店里,各式各样的装修建材琳琅满目,瓷砖、楼梯、墙漆等应有尽有。
只有给群众想得越细,群众满意度才会越高,移民群众就越能稳得住,市搬迁安置办在完善集中安置点“五通五化”的基础上,落实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实现“阵地建设标准化”“服务管理系统化”,也实现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在有条件的安置点设立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便民超市、活动娱乐所等,建立党建、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文化宣传等服务机制,开展把专职服务便民的公共服务阵地建在安置点家门口,向移民群众面对面宣讲党的政策、心贴心征求移民群众意见、实打实推进项目建设、点对点破解移民群众难题,让移民群众不仅直观感受到从山区到安置点的自然环境变化,更增强移民群众对扶贫政策工作的知晓率、认可度、满意度。

能致富 脱贫路上“甜蜜事业”
在后扶产业规划中,市搬迁安置办紧盯水库建档立卡贫困户移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业扶贫任务,结合“小康库区、美丽家园”建设要求,率先打破水库移民先搬迁安置再后期扶持的传统模式,在全省探索实行后期产业扶持与移民搬迁安置 “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的方式,切实培育特色产业,助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以省级确定的后扶产业与移民搬迁安置同步推进的试点,在传统移民后期扶持“发钱发物”单一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三产结合”创新项目规划布局,对后期扶持资金和其他补助资金实行“三权分置”。近年来,市搬迁安置办积极向上级争取移民后扶专项资金2330万元,在播烈安置点建设占地192.55亩的草莓科技示范园项目;投入移民后期扶持专项资金480万元,用于播烈移民新村902.9亩经济林果及花卉药材种植项目;引进广东玛瑞斯服装有限公司建设马镇镇杨梅山庄服装扶贫车间项目,总投资980万元,总建筑面积6593.6平方米;引进文山市文祥马西蘑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康家寨安置点巴西菇集约化种植基地项目,该项目合作协议已签订,项目总投资预计376万元;摆依寨水库移民安置点民族服装服饰加工项目、生态猪养殖项目和水果种植等项目,目前州级资金已到位,正在开展项目前期规划工作。项目建成后,将切实解决移民群众后顾之忧,助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的各移民安置点,产业扶贫之花遍地盛开,草莓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已开花结果,播烈安置点面山绿化项目业已生根发芽,服装加工厂项目进展顺利,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广大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必须交上的合格政治答卷,目前,市搬迁安置办党组一班人正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姿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誓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作者 李胜娇
编辑 吴敏昆 审核 邵艳彬
主编 钱丙申 |